二十四節氣中,有小暑大暑、小寒大寒,卻唯有小滿而無大滿,這恰恰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---留白處自有天地,“月滿則虧,水滿則溢”。“小滿”雖為節氣,但用來比喻以“人生將滿未滿”的狀態奮進在“小滿”年華里再恰當不過了。
小滿時節,江南的麥穗低垂著尚未飽滿的青芒,桑葉間蠶寶寶正忙著吐絲作繭。這個節氣總在五月中旬悄然降臨,像一位手持折扇的江南才子,在萬物蓬勃時輕輕道一聲"且住"。
留白的智慧深植于東方哲學。老子說"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",孔子講"過猶不及",蘇軾在赤壁江心看水月流轉,悟出"逝者如斯,而未嘗往也"。就像宋代畫家馬遠畫水,總在絹素上留下大片空白,卻讓觀者聽見波濤之聲;明代紫砂匠人捏制茶壺,必在壺身留一處氣孔,方能使茶湯呼吸。這些智慧都在訴說:真正的豐盈,需要為生長留出余地。
現代人追逐圓滿的執念,恰似仲夏追逐烈日的旅人。敦煌壁畫歷經千年,最動人的是那些未施金彩的素衣飛天;黃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圖》因火劫殘缺,反而成就了更深的意境。生活的留白處,藏著無限可能。當我們學會像小滿時節的麥穗般微微低頭,像未開盡的荷花般保留三分含蓄,方能在時光長河里,守住那份靜待花開的從容。
正視“不滿”,勿燥心安,在積跬步以至千里中勤學不輟;警惕“大滿”,虛懷若谷,在謹言慎行中自省不殆。在追求“飽滿”中,在不破樓蘭終不還中篤行不怠;
節氣輪轉至今,小滿的深意愈發清晰:它不是終點的標尺,而是生命張力的刻度。那些未填滿的留白,恰是留給月光駐足的空庭,留給清風穿行的回廊,更是留給生命繼續生長的沃土。(選煤公司 趙子涵)